清一

见识倾听人文相亲立体乐章边城

  在“火车拉来的立体乐章城市”绥芬河——。

  倾听人文相亲“立体乐章”(边城见识) 。倾听

  本报记者  王  远  周  輖  环球时报记者  胡雨薇  。人文

  “绥芬河没有河,相亲一条小河没脚脖,边城水缸常见底,见识啤酒管够喝,立体乐章除了上山就下坡,倾听遍地不见自行车 ,人文山上跑火车……”一段在当地众所周知的相亲顺口溜,道出绥芬河的边城一起 。

  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的见识绥芬河市 ,随同1903年中东铁路注册而建城,立体乐章被称为“火车拉来的倾听城市”。行走在这座因铁路而建 、人文因口岸而兴的边境小城 ,随处可见中俄双语招牌 、配色亮丽的俄式修建 、成群结队的外国面孔 、通晓外语的当地商贩,描画出文明沟通、人文相亲的明显颜色。

  序幕—— 。

  铁路串联的百年前史 。

  “绥芬河市因铁路而生,铁路线标志着这座城市的敞开与展开 。”记者在绥芬河市见到了俄罗斯“网红”阿尔乔姆。他终年乘火车往复于俄罗斯与绥芬河,对绥芬河的前史一目了然 。

  站前路38号,一栋外墙黄白相间的修建十分夺目 。这儿是原中东铁路最东端绥芬河火车站原址。当年的候车室已被改造为中东铁路回忆馆 ,500多张宝贵前史相片叙述着这座城市与铁路的前史渊源。

  中东铁路是“我国东方铁路”简称,曾是西伯利亚大铁路支线,西起满洲里 、东至绥芬河,与哈尔滨至大连旅顺口的南支线构成一横一纵的“丁”字形铁路,是其时我国境内最长铁路 。

  为什么说“绥芬河没有河”?本来,“绥芬”源于满语  ,意为“锥子”,听说因河里所产尖利如锥的钉螺得名。铁路原计划建在其时的东宁厅三岔口,以流经那里的绥芬河作为站名,却因地质结构不适宜 ,向北迁址50多公里 ,终究成果了这座没有绥芬河流过 、却得名于绥芬河的城市。

  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,文明和经贸沟通活泼 。五颜六色的各国旗号树立,绥芬河因而又被称为“旗镇”,有“东亚之窗”美誉。得益于铁路的带动效果 ,绥芬河在我国东北边境首先注册火车、轿车,最早用上电灯 、电话。

  1987年 ,绥芬河市与接壤的波格拉尼奇内区 ,用两张白纸和复写纸完结榜首笔买卖——1000只暖水瓶和10万公斤苹果 ,沟通了3万公斤比目鱼和5万公斤明太鱼 ,边贸展开新篇自此翻开 。上世纪90年代,中俄两国公民在指定地址相等买卖 、以货易货,家家户户上街“摆摊”,大人小孩说着“欠欠”(“沟通”之意)做买卖 ,以零食、玩具等日用品交换俄罗斯皮货的热烈局面 ,成为许多绥芬河人的鲜活回忆  。

  从中东铁路回忆馆门外望向东南方,可见满载货品的列车不时驶过。作为我国榜首批沿边扩展敞开城市 ,绥芬河现有公路、铁路两个国家一类口岸,是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,也是中欧班列“东通道”重要口岸之一 。绥芬河铁路口岸年货品发送量已打破1000万吨 ,年通行量挨近900列 。经这儿出境的中欧班列灵通欧洲5个国家,入境班列掩盖国内25个城市 ,边境小城已是当之无愧的“国境商都” 。

  2015年末 ,牡绥铁路全线通车 ,绥芬河迎来高铁年代。从蒸汽机车到动车组列车,铁路一直赋予绥芬河不竭的展开生机。

  阿尔乔姆喜爱在交际渠道向俄罗斯民众推介绥芬河文旅亮点,已具有22万粉丝 。“与20年前我榜首次随家人来绥芬河玩耍比较,这儿的交通更方便了 ,上一年还注册了机场。许多俄罗斯游客搭乘列车前来 ,探寻我国东北地区的美食与文明 ,尽兴而归 。俄中融合的城市风情让咱们感到十分亲热 。” 。

  独奏—— 。

  中俄和鸣的文明交响 。

  在绥芬河市区和乡下,分布着许多相似中东铁路回忆馆的俄式风格修建 。这些修建保存了20世纪初铁路沿线修建面貌  ,筑成绥芬河城市开发与中西文明融合互鉴史的“立体”见证。更可贵的是  ,文明融合互鉴有传人。

  走进手工人宋鲁坐落绥芬河永胜村红花岭屯的家 ,林林总总的俄式装潢 、摆件令人眼花缭乱——四六份额的双开门、古拙的俄式铸铁炉门  、色彩明快的厨具 、花样美丽的挂毯地毯……这座当年中东铁路职工寓居的砖木结构房舍内,一渊源铁轨建立的承重梁横亘房顶 ,上面明晰可辨的俄文字样,似乎将前史拉至眼前 。

  作为手工人 ,宋鲁的身份可不一般。他是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——俄式马车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。

  “我爷爷去俄罗斯跑生意时 ,发现当地的四轮马车载量大、前轮能转弯,跋涉转弯都比我国马车灵敏许多 ,就在那里跟着师傅学会了俄式四轮马车的制造技艺。”宋鲁一边展现着自己打造的俄式橱柜,一边娓娓道来本家手工的源头 ,“爷爷把俄式四轮马车的技艺带回国,晋级中式两轮马车,又结合我国榫卯技艺,使之愈加经久耐用 。俄罗斯规划的木轮线条更少 ,节约木材 ,爷爷用中式技艺卡嵌各部分 ,不必钉子也很结实 。”宋鲁说 ,我国木匠还把马车的车板做成灵敏拆开的 ,改进后的马车载重量大幅添加,荷载运送稳定性更强,卸车更便当 ,辅件也简略更换了。所以,改进马车很快在当地得到推行。

  爷爷的手工传给父亲,又传给宋鲁。他从幼年起,就潜移默化着俄式修建和木匠技艺 。翻开手边一本绥芬河前史旧画册  ,宋鲁如数家珍:“这是其时的大街 ,这是其时沿铁道边修建的俄式房子  。这种大房檐更能防风保暖 ,厚墙体也不易受水。”。

  走进宋鲁的作业室 ,满墙巨细类型的东西和摆放遍地的大型机器 ,都是他赖以创造的宝物。“绥芬河当地的俄式修建维护 ,都需求质料、原技艺操作。”作为当地把握俄式修建工艺的人,他参加了绥芬河人头楼人面雕塑 、东正教堂钟楼塔等标志性百年俄式修建修正作业  ,以及三套车俄罗斯风情园的总体规划。“期望经过咱们的尽力,让更多反映文明沟通的前史修建更好得以保存,见证绥芬河的前史展开 。”宋鲁说 。

  回响—— 。

  人文相亲的友谊之歌 。

  绥芬河三号洞双轨铁路地道,坐落中俄铁路边界线300米处 ,始建于1899年 ,是我国仅有的一套骑马式双道铁轨——一条俄罗斯适用的宽轨套着一条我国适用的标准轨 。一国火车行进,都要“骑”着他国轨迹。一个多世纪来 ,这条铁路地道一直连接着中俄公民。

  2023年11月 ,绥芬河市榜首中学学生王雪涵经过这条特征地道 ,住进了俄罗斯波格拉尼奇内市丽莎的家中 。她参加的是更具特征的“中俄学生家庭互访活动”。丽莎一家精心预备了生果、海鲜,还有丽莎和妹妹阿丽娜克己的手链、玩偶等礼物,让王雪涵温暖融入家中 。“我和俄罗斯的同学们一同在美食课上制造俄式布林饼,咱们满手面粉 ,欢笑不断。”王雪涵说。一堂简略的实践课 ,让两国友谊的种子悄然生根萌发 。

  上一年春天,这份友谊在绥芬河续写华章 。丽莎姐妹践约回访,行李箱里装满了俄罗斯特产,更是沉甸甸的挂念——“她们带了我最爱吃的俄罗斯糖块,还有鲜甜的大虾。”王雪涵回忆起其时的情形 ,仍眼含笑意 。

  参加校园运动会,做我国传统游戏,体会我国剪纸……我国之行在丽莎姐妹心中留下鲜活回忆。丽莎凭借翻译软件用俄文写道:“在绥芬河的每一天都像在家相同温暖 。”。

  现在,这对跨国老友仍然保持着联络 。绥芬河自2006年展开“中俄学生家庭互访活动”以来,累计家庭互访沟通超400人次 。每年常态化展开“彩色边城”中俄世界青少年艺术节 ,足球 、篮球赛事等中俄青少年艺体沟通活动 ,为更多像她们这样的友谊供给滋长土壤 。

  绥芬河市中心广场上的一座纪念碑雕像 ,记录了另一个中俄友谊故事 。一位名叫嘎丽娅的中俄混血少女,在1945年我国抗战成功前夕 ,为解救被日军扣为人质的无辜大众,决然赴天长山要塞劝降日军 ,终究勇敢献身 ,将生命永久定格在了17岁  。

  在距雕像不远的平和天使嘎丽娅纪念馆  ,一件件文物 、图片和视频叙述着她的英雄事迹 。“我度过了沉浸在前史中的一天 。”“了解到中俄友谊天使嘎丽娅的故事 ,咱们会永久记住她 ,并把她的故事讲给子孙听 。”在馆内观赏的俄罗斯游客说 。

  正如2007年5月1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致信绥芬河市民 、为嘎丽娅纪念碑写下的题词 :“咱们的友谊便是互相理解 、信赖 、一起的价值观和利益。咱们将铭记曩昔,展望未来。”。

  (本报记者刘梦丹、屈佩参加采写)。

  链接·黑龙江牡丹江。

  牡丹江市坐落黑龙江省东南部  ,辖绥芬河等6县(市)4区 ,面积3.88万平方公里,人口229万。

  牡丹江沿边近海  、区位优胜,是全国重要的沿边敞开城市和黑龙江省东南部区域中心,具有完善公铁空立体交通网络和4个国家一类口岸 ,自贸区 、试验区、综保区 、边合区、互贸区等敞开渠道一应俱全。

  牡丹江对俄经贸有百年前史 ,对俄非油贸易额多年居黑龙江省首位。近年来,牡丹江自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敞开全局 ,统筹敞注册道 、渠道、经贸、工业建造,争当构筑我国向北敞开新高地排头兵 。

  牡丹江见识深沉 ,素有“塞外江南”“鱼米之乡”的美誉 。这儿生态优异 ,镜泊湖 、我国雪乡等优质旅游资源享誉国内外  ,是我国优异旅游城市 、我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之一 。

  • 上一篇:从太空看“十四五”|这片“绿” ,正在成长
  • 下一篇: